科研新闻 首页 >科研新闻 >

理工客座教授尼克·伦格斯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发布时间:2015-01-13 13:28:00)
    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位满头银发的外国老者激动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证书。他正是来自我校的客座教授、四川人民的老朋友——荷兰籍学者尼克·伦格斯(Niek Rengers)。据悉,本年度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了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76岁的尼克·伦格斯教授也是四川省内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该奖项设立于1994年,1995年开始评奖,主要授予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公民或组织。据了解,76岁的尼克教授自1990年作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委员来访中国后,就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欧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从2004年开始,他开始与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紧密合作,2006年起正式担任我校特聘客座教授,与学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亲密无间的合作研究。 
    作为四川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每年都会在国内待上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不仅把欧洲成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概念、规范体系和实践案例带进了国内,也甘为人梯,积极指导中国的研究生们。尼克教授在来我校任客座教授后,坚持为我校地质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两门新的课程:“国际SCI期刊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工程地质学前沿”。通过他的悉心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我校研究生的英文科技论文撰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我校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大幅度提高,尼克教授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受其指导过的中国学生累计达2000余人。作为尼克教授指导过的首批学生,我校博士李为乐主要从事高精度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和风险分析工作,已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演讲,开始逐步走入国际学术舞台。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尼克教授怀着对四川人民的深厚感情,竭尽全力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工作中。在他的指导下,我校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第一时间构建了震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及GIS分析方法,编制了《四川省30个重灾县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图》和《四川省39个重灾县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价图》,这些应急性科研成果也被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和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尼克本人更是不顾自己当时已是70岁的高龄,冒着余震的危险,多次带领学校青年科学考察队对重灾区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及灾后特大泥石流灾害进行野外调查,为灾区的减灾防治规划和工程治理提出了大量科学咨询建议。
    汶川地震后,尼克教授更是组织协调在我校相继召开了国际地质与地质灾害研讨会、中国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最新进展专家研讨会、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和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享了国内外专家在应对地震地质灾害方面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不仅为震区的灾害治理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也提升了中国工程地质学家的国际影响力。
    人物名片:尼克·伦格斯教授1939年出生,荷兰籍,从1966年开始,师从著名的学者L.Mueller,1971年获岩石力学博士学位,之后就职于荷兰国际地球信息科学与对地观测研究院(ITC),历任研究室主任及副院长,是荷兰国际工程地质及环境协会(IAEG)国家小组的创始人之一, 2003年起任IAEG主席。2008年担任国际地质岩土工程学会联合会(FIGS)执行主席。他常年活跃在国际的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专著十余部。
    尼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传统工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解决重大建设工程中的地质问题、防灾减灾等方面已有4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受邀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亚洲、非洲、中美和南美洲等19个国家进行项目咨询和科研合作。





 



上一篇: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下一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 落户我校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成都理工大学版权所有 © 2015  蜀073568422号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政编码: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