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剥蚀作用与龙门山地貌生长——以映秀红椿沟为例

作者: 李勇 [1] ; 周荣军 [2] ; 赵国华 [1] ; 李海兵 [2] ; 苏德辰 [3] ; 丁海容 [1] ; 颜照坤 [1] ; 闫亮 [1] ; 云锟 [1] ; 马超 [1]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构造抬升 同震滑坡 震后泥石流 沉积通量 山脉生长 红椿沟 岷江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摘要:汶川(Ms 8.0)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作者以位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为例,利用野外实测资料、航片和数字高程资料,开展了红椿沟流域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及其对龙门山地貌生长约束方面的定量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红椿沟位于汶川地震震中区的高山峡谷,发震断裂——北川断裂从该沟切过。(2)汶川地震触发的同震滑坡体积达3.800 1×10^6 m^3,是震前滑坡量的3倍。(3)2010-08-13和2010-08-18强降雨形成的震后泥石流体积为0.705×10^6 m^3,表明震后强降雨使同震滑坡量的20%转化为泥石流。(4)红椿沟泥石流将0.485×10^6 m^3固体物质输入岷江河道(主河),导致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增大。(5)冲入河道量与同震滑坡量之间的转化率约为13%,冲入河道量与泥石流量之间的转化率为70%。(6)在红椿沟流域同震的滑坡体积(3.800 1×10^6 m^3)小于同震的构造抬升体积(6.67×10^6 m^3),仅有约57%的构造抬升量转化为滑坡量,表明以逆冲-走滑作用为特征的汶川地震所导致的构造抬升量大于滑坡量,将使龙门山地貌产生新的抬升和生长。


上一篇:白龙江干流典型滑移-倾倒型滑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下一篇:我校黄润秋教授率领的团队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成都理工大学版权所有 © 2015  蜀073568422号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政编码:610059